您知道我国各个朝代是如何选拔“公务员”的吗?
远古时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绅士豪门极力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从魏文帝曹武开始,中央朝廷任命官员负责物色和选拔各地人才。 、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为准备通过国家标准,该方法称为“九质” 人的样子”。
它的批评者只关注家庭的高度,而不是实际能力。 选官权由世家控制,形成所谓“上品无贫,下品无世家”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小地主阶层的进入,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这对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十分不利,因此改革选官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南北朝末年,西魏、北周开始实行选官“罢官制”,开始打破世家选官风尚。
科举制度的时代
进入隋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小地主要求参政的呼声逐渐增强,科举考试选秀制度应运而生。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嫖娼地主进入官业提供了契机。 这一制度被后世的封建王朝继承,成为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度,开始采用分科选官的办法;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部,科举制度形成。 到唐太宗时增设科举,进士、明经二科。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